苗族民居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
- 分类:公司新闻
- 作者:唐千武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19-09-17 19:19
- 访问量:0
【概要描述】建筑是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,把自然空间变成建筑空间的产物,具有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。在苗寨的总体空间布局中,同样体现了顺应自然、利用自然、适应社会的建筑环境观。
苗族民居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
【概要描述】建筑是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,把自然空间变成建筑空间的产物,具有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。在苗寨的总体空间布局中,同样体现了顺应自然、利用自然、适应社会的建筑环境观。
- 分类:公司新闻
- 作者:唐千武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19-09-17 19:19
- 访问量:0
一、苗寨总体空间布局特点
建筑是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,把自然空间变成建筑空间的产物,具有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。在苗寨的总体空间布局中,同样体现了顺应自然、利用自然、适应社会的建筑环境观。
(一)自然适应性
苗族“依山而寨,择险而居”自古有“高山苗”之称。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、沟壑横纵,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,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、利用自然,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,挖、填土方。这样一种省时、省力、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。苗寨总体空间布局有平行等高线和垂直等高线二种基本样式。当然,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,也不完全局限于这两种基本样式,还有在这两种样式上延伸的其他形式, 如“树枝形”等。
(二)社会适应性
苗寨是一个小社会,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,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的晒谷坪、廊桥、鼓楼等公共建筑空间,它们都是节庆活动、聚会、娱乐、交通、休息的公共场所, 体现了村寨中的群体空间,极富社会性。还有苗寨每家每户都有的“保命桥”是通向外寨的桥梁,把寨与寨互相连接起来,形成一个更大的“社会”。
二、建筑单体平面空间布局特点
建筑是文化的载体,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同样具有意义。由于历史、时代、地域、民族、文化、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,苗族民居建筑单体形式多样,有着不同的空间布局。
(一)落地式平房
落地式平房是苗族民居建筑之一。没有吊脚,落地而成,为穿斗结构的传统建筑。苗族人民对枫木非常喜爱,因而择枫木做中柱,一般为 5〜7米高。房顶为人字形。一般两层。房屋通常是三间正房(个别富裕人家修五间正房),每间宽约4米。中间的正房隔成一大间和一小间, 前面的一大间为堂屋,后壁上安有神龛,正中开大门,门的两侧各开一窗。堂屋是祭祀祖先、接待客人进餐和家人休息的场所。后面的一小间用来架楼梯,可堆杂物。堂屋左右两间,其中一间房中有四方火塘,上架一个三脚架,供煮饭菜和冬天取暖之用,火塘一侧为卧室,铺有地板;另一间也铺有地板,隔成两小间作卧室。堂屋楼上 阁楼非常宽敞,不住人,前壁中间上房开一窗, 两侧设两个正方形大柜用来储藏粮食。两旁正房楼上跟楼下布局一样,也隔成两间,存放粮食或为卧室。厨房一般设在正房以外的偏房里。平房一般用青瓦盖顶,木板作壁。
(二)吊脚楼
吊脚楼也称“半边楼”源于干栏建筑。干栏建筑底层全部架空,苗岭山区大多悬崖斜坡, 在斜坡上建房当然不能采用纯干栏建筑。苗族人民便创造出一种顺应自然的建筑脚楼,就是在斜坡上找上下两方做屋基,在斜坡上方挖填很少一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后部地基,上方立短柱,下方立长柱,立柱长短不一。底层前部上升为楼层,与后部地面齐平,形成半楼半地的吊脚楼,即半干栏式吊脚楼。
吊脚楼一般为二或三层,底层堆放杂物、关牲畜。二层为生活起居之用,一般为三间,中为堂屋,左右两间分前后开间,前间为卧室,后间地面部分设火塘,为家庭生活起居中心。堂屋廊前设美人靠,是全家活动和休息的场所。在此接待亲朋好友、聊天、观望风景或妇女做针线活。 三层储藏粮食。室内空间按功能分层,在构造处理上亦各不相同,相互交融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。
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构架而成,各栋楼体随山形灵活多变,找不出两栋完全一样的吊脚楼。屋面是悬山式或歇山式,盖小青瓦或杉皮。
(三)杈杈房
最原始的苗寨民居非常简易,现存的此类住宅被称为杈杈房,是干栏式建筑最原始简拙的一种,一般只需用树干交叉搭棚,盖上茅草,四壁用树枝或竹子编搭,糊上泥土即成墙。人畜同室,前室养牲畜,后室住人。这种建筑保留着神话传说中古老的有巢氏的巢式原始建筑形态。人们称这类杈杈房为上古原始住房的活化石。
三、苗族民居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
建筑同服饰、绘画、雕塑等一样,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。苗族民居是苗族人民为其社 会文化的生存需求而构筑出的“场所”它是一部“无字的史书”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(一)顺应自然,利用自然
吊脚楼是苗族喜爱和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, 依山就势,依水造奇是吊脚楼顺应自然而建的结果。它们采用机动灵活而又高度协调的木穿斗构架体系,在空间自由组合,自由伸缩,以既适应自然,又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。苗族吊脚楼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才能,是苗族人民生存要求、精神要求和审美要求的“结晶体”它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,但又从人的需求出发,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,因地制宜,因势利导,达到与自然的高度协调统一。依山面水的吊脚楼,临江河面尽量出挑,千方百计占天占地,满足了人们生活对空间的需要。房屋撑柱悬空,凌架在溪河沟涧之上,多有古朴的飞檐翘角,给人以腾空而起之感。这种独特的半干栏式楼居,适应南方潮湿的气候,非常实用与美观。李先逵认为苗居建筑在意念上是一种“活的建筑”,这是一种恰如分的表述。
廖静琳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将贵州苗族生态文化划分为三大类:
即高原——土文化类型, 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部,这一地区海拔较高,喀斯特地貌较发育,土层厚,建筑材料为土;
溶岩——石文化类型,主要分布在贵州中南部贵州高原的主体上,多为山原和丘陵,房屋建筑材料以石头为主;
低丘——木文化类型,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南部,云贵高原的东部,气候温和,森林茂密, 房屋建筑材料多为木材。贵州苗族的起源相同,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土、石、木三种不同文化,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方向,换句话也就是苗族人民崇尚自然,适应自然,重视建筑与生存环境的协调与配合。
(二)多元崇拜和信仰
苗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“九黎”,“九黎”战败后南迁至江淮流域,改称“三苗”,其中一分支“窜三苗”发展为滇、黔一带的“三危”;另一分支“北三苗”,一部分与部分华夏族融合,另一部分融入“南蛮集团”建楚国。可见苗族文化属华夏亚文化体系,与巫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,比之汉文化的礼教,更富浪漫主义色彩。《国语楚语》说:“家为巫史。”顾炎武在《天下郡国利病书湖广》篇里也说:“按湘楚之俗尚鬼,自古为然丁苗族的巫文化系统,与九黎、蚩尤一脉相承。”巫文化同其他风俗习惯一样,深深影响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,苗族民居也不例外。苗族人民希望借助超现实的祖先、神灵以及圣物力量, 保佑风调雨顺、人财两旺、除病消灾、五谷丰登,等等,此中反映了他们的理想与希望,凝聚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。这种自然崇拜、祖先崇拜、神灵崇拜、图腾崇拜的原始多元崇拜宗教观,深层地体现于苗族民居建筑之中。
1、自然崇拜
苗族民居建筑中对大树、山石、桥等的崇拜,反映出苗族独特的文化心理。苗寨都设有有形或无形的寨门,是一寨的标志。黔东南一带的苗寨把生命力旺盛的枫树尊为神树,视为“保寨树”。人人爱护倍加,不能砍伐,不能在树干上刻画。枫树结子,则认为象征人丁兴旺,秋季枫叶火红,则认为喻示喜庆。高大茂密的枫树不仅改善了苗寨的生态环境,更增添了一大美妙景观。很多苗寨立石头为寨门,逢年过节祭拜,求子求福。在苗寨,桥也是一大景观,苗族人民认为人都是由桥上来到人间。因此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“保命桥”,祭桥求子,护桥向善,形成淳朴的苗寨民风。被当作寨门的“板凳桥”,既是一寨的象征,又兼做休息与寨内外交通之用。加上建造美观,深富实用性和审美性。
苗族民居顺绿水清山而筑,这种外观与自然的融合也是人们对自然崇拜的反映。
2、神灵崇拜
笔者认为神灵崇拜是自然界“万物有灵”的升华。苗家贴门神,就是认为人、动物或自然物具有灵性与神性,祈求其保家护院。
3、祖先崇拜
苗家把祭祖神龛设在堂屋正中后壁上,处于全家中心至尊地位。有的苗家在吊脚楼二楼堂屋东壁上,或东次间的板壁上(右间右侧中柱上)设祖先灵位。苗族吊脚楼中的祖先神位不安置在中堂,而安置在右间右侧中柱上,为何麻勇斌认为,苗族吊脚楼由苗族鸟巢居建筑发展而来, 鸟巢居建筑的着力点落在支撑居巢的树茎上,即苗语Nioux ndut(支撑树)上。所以主支撑树的树茎就必然成为建筑的重要部件,成为整个建筑最牢固最安全的地方。苗族淡化中堂的中心意义,把祖先神位安置在支撑居巢的主树茎周围, 即吊脚楼右间右侧中柱上,是安全思维的另一种延伸。这折射出深厚的祖先崇拜意识。还有堂屋楼上不住人,否则会得罪祖先,这也是祖先崇拜思想的反映。
4、图腾崇拜
图腾崇拜在苗族民居上有充分表现,湘西、黔东南雷山等地的苗族以牛为图腾,苗居门簪上往往有一对牛角形门纽,希望以牛的威力来护家。还有吊脚楼堂屋安放牛角祭祖,用牛角杯请客喝酒,这些都表明苗族以牛为图腾的观念。
苗族民居喜以雀鸟为屋脊装饰,栩栩如生。屋面饰鸟反映了苗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。苗族与“百越”有着密切的关系,承继了越人信仰一图腾。
前面提到苗族喜以枫木为“保寨树”,以枫木做房屋中柱,他们对枫木的崇拜,不是单纯的自然崇拜,也是与氏族有血缘关系的图腾崇拜。《苗族史诗》里有“枫木篇”,认为枫树生蝴蝶, 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,从蛋中生出各种动物和人类始祖“央”。《山海经大荒南经》载:“有木生山上,名曰枫木。枫木,蚩尤成弃其桎梏,是谓枫木。”《云籍七签》卷一百《轩辕本纪》也说:“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,掷械于大荒之中,宋山之上,后化为枫木之林。”认为枫木与蚩尤有关,黔东南苗族对枫木的崇拜,大都融涵着对于祖先蚩尤的崇拜。
(三)防灾意识
旧时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不稳定,苗族在民居设计上有了种种古朴、自然的防灾意识。湘西传统苗寨寨门一般设在垭口或陡坡上,易守难攻。床都是挨房间后墙摆放,而房屋后墙多靠岩坎且绝不开窗。在二楼才开很小很小的高窗。若是与其他房屋毗邻时,往往修建有封火山墙,不但防火,还防盗。另外,密檩、门插、门窗及阁楼等的设计也蕴藏着不同的防灾意识。
落地式平房为防潮,一楼卧室铺地板,吊脚楼堂屋采取了加密立柱、楼枕和加厚楼板的工艺来增强建筑物的坚固性,这些都是防灾意识的体现。
(四)追求吉祥,追求美
苗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,由于战乱、部落的征伐,被迫不断迁徙,生活十分艰苦,但他们永远有着一颗积极乐观的心,追求吉祥,追求美,追求幸福平安的生活。苗寨把枫树作为“祖母树”、 “保寨树”是因为枫树再生力强,不但有利于生活环境的保护,苗族人民还相信它的枝繁叶茂与火红必然带来多子多孙,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房屋中柱一般择枫木制成,喻示吉祥。苗族建新房,一般先看风水,这是受汉文化的影响。上大梁时要致“上梁词”,捆“踏梁鸡”,撒“抛梁杷”,捆“踏梁鸡”因“鸡”与“吉”谐音。“上梁词”因时因地,有不同的形式及内容。我们以石启贵择录的一段吉首地区的“上梁词”为例,来感受一下苗族人民立房时的喜庆与求吉心理。“上梁词”如下:“吉日良辰开天门,建造大成众亲临。鞭炮满门恭喜贺,梁头安上正中庭。一手梁杷抛上天,要敬大师鲁班仙。二手梁杷抛下地,地门龙神得安慰。三手梁粑抛中央,抛送众人同来尝。四手梁粑抛送主, 贺喜大厦千秋福。问你主人要富是要贵,富贵都要齐来临,一锭金来一锭银,金银都进到家门。”正如李先逵所说,苗居也是一种充满“情感的建筑”。
苗家吊脚楼的走廊栏杆有的雕有万字格、喜字格、亚字格等图案,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。
苗族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。其科学价值不仅存在于建筑学中,还蕴藏在民族学、民俗学、社会学、人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里。苗族民居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。
参考文献〕
〔1〕李先逵.苗族民居建筑文化特质刍议[J].贵州民族研究(季刊),1992 , (3) : 59 —,7.
〔2〕廖静琳.贵州苗族文化生态初探[J].安徽师专学报,2000, (2): 82 -86.
〔3〕赵秀琴.浅析苗族氏族文化的艺术性[J].民族教育研究,2007, (4): 125 —128.
〔4〕麻勇斌.苗族建筑艺术简论[J].湖北民族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,1997 , (1) : 44 —46.
〔5〕曹麻茹.谈谈湘西苗居的防卫设计[J].南方建筑,1998 , (2) : 24 —26.
〔6〕石启贵.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[M].长沙:湖南人民出版社,1986. 137 —140.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OFFICIAL ACCOUNTS
公众号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扫一扫访问手机网站
ONLINE MESSAGE
在线留言
页面版权所有 © 2021 华体会(中国) 贵公网安备52263402522654号 黔ICP备18008112号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贵阳